WFU

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

肌少症,肌肉少?少肌肉?

 作者:連薪甯(馬偕紀念醫院 PGY2)




家醫科的第三週,這次是跟林醫師的門診。

66 歲女性,最近這兩個月,體重從 42 變成 39 公斤,總共下降了 3 公斤,約下降 7%。

食慾沒有降低,活動量跟平常一樣,排便習慣沒有改變,也沒有口乾或是排尿增加,平常也沒有在吃什麼藥物,其他沒有哪裡不舒服。

唯一自覺的症狀,只有感覺手部肌肉好像減少了!


老人常見運動系統變化


  1. 肌力減退:下肢多於上肢,近端多於遠端
  2. 肌肉張力增加:下肢多於上肢,近端多於遠端
  3. 肌肉萎縮
  4. 步態:小而寬,相關動作減少
  5. 容易震顫


成人肌肉組成


  1. 肌肉約在 30 歲前達顛峰
  2. 成年人在 40 歲之後,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 8%,大腿肌力每十年減少 10-15%
  3. 70 歲後流失速度加快,每十年減少 15%,大腿肌力每十年減少 25-40%


肌少症(Sarcopenia)


所謂肌少症,就是肌肉質量逐漸減少及肌肉功能降低(包含肌力及生理活動),可能因此提高疾病發生率、生活品質降低、甚至死亡。

台灣的總體盛行率從 3.9% 到 7.3%,全世界的總患病率,男性 10% 女性 10%。非亞洲人的盛行率高於亞洲人。

國內 65 歲以上長者,肌少症的盛行率約 9%,平均每 10 名老年人就有 1 人有肌少症;80 歲以上高齡長者,肌少症盛行率更增至 15%,每 7人就有 1 人有肌少症。

導致肌少症的原因有很多種,包含年齡、血管、賀爾蒙、神經、體重減輕、發炎狀態




又可以把成因分成兩類:原發性(單純因為老化),以及次發性。次發性包含:因為臥床,失能而導致活動力下降;因為器官衰竭,癌症,內分泌因素;因為攝取不足,吸收不良而造成營養不良。

粗略看起來其實發現,肌少症跟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分類相似,不過其實大多數人肌少症是多種原因造成,無法明確區分到底是哪一個原因,但是在臨床上就是要注意有沒有可治療的次發性原因。

老年肌少症若加上活動力、體重下降,便很容易引起衰弱(frailty)。包含走路遲緩,握力下降,行動吃力,體重減輕,跌倒風險增加。

所以肌少症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、行動能力、生活品質,還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、罹病率、失能及死亡率上升。

若要用完整定義肌少症,可以說是肌肉量下降加上肌力減退,或加上生理表現下降。

如果單純是肌肉量減少,那定義為「前肌少症」。如果肌肉量減少合併肌力減退或生理表現下降,那就會符合「肌少症」的定義。但如果肌肉量下降,且肌力減退,並合併生理表現下降,這三項都有,那就是「嚴重肌少症」。

肌少症的評估分成三部分,包含肌肉質量,肌肉強度(肌力),行動能力。

肌肉質量評估的工具:四肢骨骼肌肉質量指數(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,SMI),以及類似 BMI 的四肢骨骼肌肉質量(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asm)  除以身高平方。

但四肢骨骼肌肉質量要怎麼知道呢?利用可以用「雙能量 X 光吸收儀測量」(Dual energy X-ray absorptionmetry,DXA,跟測量骨頭密度的機器一樣),或者「生物電阻測量分析」(Bio-impedance analysis,BIA,體脂計,用生物電阻的原理測量)。CT 以及 MRI 雖然比較準,但是成本太高。

以 ASM/身高平方,標準是低於「年輕族群平均」兩個標準差或研究族群最低 20% 的分布,定義肌少症肌肉量的切點。
  1. DXA 雙能量 X 光吸收儀測量,男性 ≤ 7.0 kg/m2 、女性 ≤ 5.4 kg/m2 
  2. BIA 生物電阻測量分析,男性 ≤ 7.0 kg/m2 、女性 ≤ 5.7 kg/m2

肌肉強度(肌力),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(handgrip strength),膝蓋的彎曲力量(knee flextion/extension),或最大呼氣流速(peak expiratory flow)。

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最常用,研究族群最低之20%值為切點。男性 < 26 kg,女 < 18kg

行動能力有三種不同的評估方法,有六分鐘行走測試(6-min walk test),爬階梯測試(stair climb power test),以及最常用計算行走速度(usual gait speed)。若 65 歲以上長者行走速度小於每秒 0.8 公尺,則需進一步檢查肌少症的可能性。






臨床上篩檢的流程,雖然歐洲和亞洲不太一樣。但因為握力和行走速度都比較容易執行,所以建議先做。而測量肌肉質量的 DXA 機器相對成本較高,都放在最後才做。

最後的治療,目前還沒有特殊的藥物,所以預防工作顯得更重要,要注意運動和營養。

運動包含有氧運動,平衡,阻力訓練和柔軟度。不過有些簡單的動作,也可以幫助!




營養的部分,蛋白質攝取量要占總熱量的 10%~35%,來維持肌肉骨骼的質量,減少肌少症。也可以藉由 1-1.5 克 / 公斤 / 天來當作簡單計算。


閱讀更多關於肌少症的文章



閱讀更多我的家醫科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