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

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

作者:連薪甯 (馬偕紀念醫院 PGY1)
參與時間:2020/5/09




首先,感謝當初的自己鼓起勇氣,下定決心報名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」,雖然花了將近半個月的薪水,可是收穫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更多。

從前寫作論文,就像是申論題,提起筆卻不知道如何下手。蔡校長告訴我們,其實寫作論文,如果熟悉寫作架構,就可以從申論題變成填充題,相對簡單而容易下手。

想掩飾菜味,就要了解審稿者的「胃」!


而蔡校長也說到,其實大部分被退的原因就是:審稿者一看就明白「唉..這個菜鳥」!如何掩飾自己的「菜味」呢?答案便是明白審稿者在看什麼,抓住審稿者的心,從抓住他們的「胃」下手。

單刀直入的說出文章重點


四個段落之首,引言的重點不是鋪成,也不是歷史故事,應該一開始就打動人心,直接切題,尤其第一句話就要直接切入。切記:「如果第一句有年份,可能就有問題要仔細審閱。」也許只是回答一個問題,但是勾住審閱者,告訴他這就是文章的重點。

看似簡單的材料和方法,也應該要清楚地表達是哪一群病人。對於主治醫師,要有自己的分類標準;而對於住院醫師,可以專挑某一位主治醫師的病人下手。切勿為了多收病人,而把自己的標準放寬。

除此之外,不要為了過度表格化,而濫用表格。切記:「表格是很珍貴的,一定要留給更重要的資訊。」而一篇好的文章,單從圖表,就可以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
繁忙的審閱者拿到文章的第一步,常常都是從圖表看起,文字反而不會第一個看。所以圖表做好,並能更快的讓審閱者明白文章的重點,以及文章所表達的脈絡。

客觀整理出資料結果與意義


接下來的結果,首先要從客觀的態度,第一句話就完整地寫出真實的資料結果,之後才是主觀的結果分析,以及之後可能的應用。

而文獻的比較,重要是找到與本文最接近的代表文獻,絕對不是像 review,把所有讀過的文章都拿出來比較。並不是讀了 100 篇文章,就應該寫出100篇比較分析,也絕不會因為讀了 100 篇,而獲得同情「值得發表」。

應該從最接近的文章比較出與本文的差異,而這個差異讓結果推演出什麼結論。表達出文章的意義,不是單純的讀書會整理。

一語道出整篇文章總結


最後的結論,要用一句話就能表達。蔡校長有一個有趣的比喻:「如果排骨不好吃,那這個便當何德何能稱得上排骨飯?」一句話,一個「排骨」,就應該完整表達一篇文章的精采與精隨。

最後,寫文章不是靠靈感,應該是填空題。但也不應本末倒置,要知道自己想寫出什麼結果,而非單純跑統計,隨意得出結論而下筆。

之後國際期刊編審資歷超過 90 篇的吳爵宏醫師也分享自己的經驗,真正的編審者在意什麼?現實終究是重點,如何抓住審閱者的心,如何不讓審閱者不舒服,絕對是寫作者該在意的重點。

把自己的文章放小顯示,排版是否舒服,文章是否整齊,數字是否對齊,輕易閱讀的文章可以更容易的抓住審閱者的心。整體架構的清晰,圖表的清楚,增一點距離給讀者舒緩的空間,雖然都是小細節,可是疊加起來,就會讓讀者感覺到文章的不同。

挑選正確統計法與適合期刊


然後是最重要的實作,用錯統計法的文章退稿也不少見,如何做出好的統計圖也是寫文章的重點之一。藉由實作還有助教的細心教學,除了圖文的說明書,還有一步一步的實作,讓每一個初學者或是經驗老手都能做出作品。

寫出作品之後,更要放眼現在的學術界,如何投稿打中各個客群也是寫作者要在意的。

蔡校長用不一樣的方式分析給我們聽,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期刊,才可以更容易打中讀者的心,更簡單的獲得發表機會呢?一定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:「這個期刊是誰營運的?這個學會你會想去嗎?而這個期刊又是誰在看的呢?」

初學者剛學會站立,那我們要學的是生存,而不是好高騖遠飛上枝頭當鳳凰!一步一步前進,也許有一天可以越來越習慣,而慢慢地有穩定的產出。並像爵宏醫師所提及的,利用發表建立自己的形象、專長、以及特色。

新手能掌握未來,資深者也能激盪出新想法。


最後,除了感謝自己一開始的勇氣,也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規劃。除了課程精彩,工作坊流程也相當順暢,環境也相當舒服,讓參與者能專注的吸收課程所學。

對於新手,不論是還在探索自己興趣的醫學生,住院醫師,還是已經有產出的前輩,都相當推薦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」。

新手可以更了解如何生存,如何下手,甚至是人生的規劃都可以先一步的知道「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」!而前輩們,也可以藉由課程聽到不一樣的分析與閱讀者角度,激發出不一樣的視角與生涯規劃。




本文也發布於「新思維國際|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」